日期:2025-08-08 09:27:01
中国稀土管制一出,美国还在周旋,日本真是急了!
稀土的缺失,让日本的产业一度陷入停滞,尤其是汽车和国防生产。为了寻求解决办法,日本四处向国际间寻求合作,但最终却在印度的稀土资源中栽了个大跟头。高价购买的稀土经过一番周折,最终却发现大部分依然是中国出产的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
说到全球因资源问题而焦虑的国家,除了美国这个芯片大国,日本的处境也十分紧迫。日本这个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,其稀土资源极为匮乏。而稀土,又是支撑其高科技产业的命脉。日本的汽车产业、电子产品、精密仪器,甚至是国防工业,都极度依赖稀土。而近年来,随着中国逐步收紧稀土的出口政策,日本的处境愈加艰难。
展开剩余80%日本的日常稀土需求几乎全部依赖中国。一旦这一供应链出现问题,影响就会立刻显现。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量急剧下降,甚至一些高端领域,如半导体,也因此受到影响。为了减少依赖日本选择了多个方案,从全球范围内寻求“救命稻草”。他们实施了“稀土多元化战略”,不仅同欧盟就格陵兰岛的稀土资源展开合作,还把目光投向非洲和美洲,积极寻找更多资源。
在非洲,日本与加纳、纳米比亚等国家展开了合作,提供信用贷款,推动矿产开发。与此同时,日本还在自家努力,他们在深海的南鸟岛附近发现了大量稀土泥,这些沉积物据说能满足全球数百年的需求。于是,日本迅速启动了深海稀土开采试验,并派出了“地球号”钻探船进行技术测试。计划在2026年1月,从5500米深的海底提取35吨稀土泥。但这一技术的难度和成本极为高昂,且是否会对海洋环境产生影响仍无定论,商业化应用至少还需要几年。
除了向海底要资源外,日本也开始注重回收稀土资源。他们瞄准废弃的电子产品,希望从中回收稀土。像丰田公司就能把报废的混合动力汽车电机中的钕提炼出来,回收率高达95%,且成本低于开采新矿。而且,技术上,他们也在不断研发稀土替代材料与减少稀土用量的技术。比如三菱重工的钕铁硼磁体减量技术,以及日本东北大学研发的稀土替代金属粉末技术。
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稀土的进口压力,但对于日本庞大的工业需求,短期内难以满足。为了应对稀土的需求,日本还曾在印度寻求合作,但这次合作却为他们带来了大麻烦。
回顾当年的合作背景,可以追溯到2010年左右。印度宣称自己拥有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,约690万吨。当时中国正处于收紧稀土出口的过程中,而日本正面临着稀土供给紧张的局面。于是,印度便成为了日本眼中的“稀土救星”。2012年,日本和印度签订了合作协议,印度的IREL国有稀土公司承诺每年稳定地向日本供应轻稀土。丰田通商甚至特意在印度开设了加工厂,计划建立起稳定的稀土供应链。
然而,现实却和理想大相径庭。印度的稀土产业,虽然储量丰富,却缺乏足够的开采和精炼能力。开采进度缓慢,精炼能力差,且废料率极高,导致大量资源浪费。此外,印度的加工能力也远不及需求,部分处理成本竟然转嫁给了日本。尽管如此,日本迫于稀土紧缺,只能忍气吞声。
然而,随着中国进一步实施稀土出口管制,印度自身的稀土供应也出现了问题,造成本土加工能力不足,稀土的短缺让印度不得不优先保障本国需求。于是,印度为了履行对日本的承诺,竟然选择从中国进口稀土,然后以更高的价格转卖给日本。这一番操作,让日本付出了更高的代价,却依然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。
进入2025年,印度终于无法继续伪装,主动与日本摊牌,承认自己无法履行承诺。日本这时才意识到,自己原以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,实际上是在自嘲。而面对全球稀土供应紧张的局面,日本的首要反应并不是追究印度的责任,而是想尽快与中国恢复稀土采购关系。
这一事件充分揭示了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,它不仅仅是高科技产业的命脉。全球各国都在为确保关键矿产资源供应而绞尽脑汁,力求在技术、开采、回收等多方面分散风险。而中国虽然在稀土领域占据优势地位,但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。面对全球日益增长的竞争,只有在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利用方面持续努力,才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